端午来临, 坳上乌米粽飘香
入夏转眼又到端午节,端午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文化。然而在苏仙区坳上古村却依然保留着吃乌米粽的习俗。乌米粽米本身是坳上本地产普通的白色糯米,只不过人们将山上野外的乌饭树叶、择子柴叶、金刚刺嫩头、枫香树嫩叶等十余种能食膳的树叶将其洗净捣碎,过滤挤汁,再浸泡在糯米中,使糯米染成乌黑色后,用清水洗净,再像包普通的粽子一样,里面放有叉烧、咸蛋黄等,清蒸出来,香味四溢,不油腻,还具有健胃消食,祛风除湿、清凉解毒之功效。
坳上乌米粽属当地独创具有食疗效果的美味佳肴,自古以来我国有吃乌米饭习俗,其中有一个神秘的孝道传说。相传,在古代有一位叫目连的人,他娘因交不起苛捐杂税,被官府关进了牢狱。八岁的儿子为了不让他母亲饿死,省下自己的口粮,每天送饭给母亲吃,但是还没送到他母亲的手中,早已被牢狱中的一些小卒吃完了。后来目连就想出一个办法,上山采来一些乌饭树叶,捣碎同糯米一起烧成乌黑色的饭团,送给她母亲吃,那些小卒一看黑乎乎饭中还混有一些树叶,连猪食也不如,就给他母亲吃了。从而就用这种办法蒙混过关,目连娘吃后身体健康,强筋益气,而且在狱中蚊子不叮咬。因为目连第一次烧乌饭是农历四月初八那天,所以,相沿成习,同时为了纪念他对母亲的孝顺,烧乌饭的习俗流传至今。而坳上古村的村民将“乌米饭”发扬光大为“乌米粽”,并成立了“香姐美食坊”,挖掘推广古村民间清明花、艾叶糍粑、高粱、桐叶粑以及酥脆糖花、金灿灿的套花等农家绿色食品。
|